孩子性格不好或与基因有关 教育和遗传谁更重要?-太阳集团网站入口
发布时间:2013/11/1 10:13:00 阅读次数:769
孩子性格脾气不好 可能是天生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25日报道,俄勒冈州立大学cascades校区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儿童在学前环境中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易发怒的问题,是因为他们遗传了家长的性格,具有产生行为问题的遗传倾向。
研究人员收集并研究了233个家庭的数据,发现消极情绪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家长更有可能生养出因行为问题而苦恼的孩子。他们还研究了被收养孩子的情况,发现尽管抚养孩子的不是亲生父母,但是孩子的行为与亲生父母的性格有关系。
研究人员认为,基因解释了一些孩子在学前环境中茁壮成长,另一些孩子却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那些孩子很难融入更大的同龄人群体和更广泛的社交活动,也许不是老师或家长的问题,而是遗传问题。
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香农·利普斯科姆表示:“假如这样的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我们就可以不再那么担心所有孩子都有可能在幼托机构产生行为问题了。不过,在不同的环境,比如在家里或更小的群体中,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孩子也许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不建议孩子接受基因检测,但是家长和看护人员可以评估孩子的需要,帮助他们在更适合的环境中成长。
此前不久,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披露,放在日托中心或与保姆呆在一起的孩子更可能出现行为问题,例如多动症。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学前托儿所逗留时间长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处问题更少,而那些与祖父母呆在一起时间长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时更有可能出现问题。
孩子脾气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教出来的?
马斯德乌说:“我们可以将神经系统与手做比较。如果一个人的双手用来打铁,那么必定是手指粗壮却不灵活,相反,如果双手被用来弹钢琴,那手指必定修长而灵活。”因此,教育子女的方式比基因遗传更加重要。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定某个人“像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或者“像他母亲一样多愁善感”,是说明了我们性格中的多大特征来自遗传。一般来说,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够隐约地见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似于他父母中的一个。
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从父母一方获得的遗传物质dna可以确定子女的身体特征,那它也会影响他们性格的某些方面。因此,像激动、胆怯或者外向这些性格表现都是从母亲或父亲的基因中遗传下来的。
母亲的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父亲的基因则主要影响易感性和情绪。
除了遗传素质,环境对个性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别。他们在对父母的科学心理测试中,证实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某些相似性,也可以断定存在着某种遗传因素,不过这种断定只能在下列情况下有效:如果这种遗传因素紧密地同孩子存在的环境相关联,如果他的出生易受遗传影响,如果他生活在他的家庭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为了证明这个论点,通过实验证明了精神障碍是有遗传性的,但是这种遗传性只有与特定的环境发生联系时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经质的;但如果孩子远离他们的父母,那么孩子的神经质会有所抑制。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最近火爆荧屏的《爸爸去哪儿》引起了各路网友看客的追捧。其中五位爸爸的育儿方法也是不少人谈论的话题。爸爸妈妈在欣赏完之后,联想到自家的宝宝,唯一的感慨就是,孩子们真的是乖巧时可爱像天使,暴走状态时又如“恶魔”。其实你所看到的哭闹不休、刁蛮任性,都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而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这就是爸妈们要花费心思的事。
第一,家长能够清楚自己的情绪,并且了解自己的元情绪。所谓元情绪指的就是小时候积压的情绪,影响到当下压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情绪。
比如,爸爸看到孩子大声吵嚷就忍不住发火,原来是他小的时候爸爸动不动就在家里对妈妈和孩子们大声,他把这个情绪积压在潜意识了,长大了遇到相似的情境,他立即就会有情绪。父母明白了自己的情绪并不是来自孩子,而是自己成长造就的,就可以对孩子进行管理。
第二,家长不隐藏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的情绪自然流露出来。比如:“妈妈现在很生气,不想说话。”
第三,夫妻关系和谐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稳定非常好。
第四,爸爸参与情绪管理,效果会更好。重庆幼教心理专家李晋伟指出,《爸爸去哪儿》展示了妈妈角色缺失下的亲子关系,实际上是在提醒社会,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必须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知道,3岁前是儿童心理安全期的建立阶段,需要通过跟妈妈的亲昵来体验信赖感;而3-6岁则是人际交往行为的养成阶段,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无论男孩女孩,爸爸都是更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是孩子观察外界的第一扇窗口,孩子将通过爸爸的表现来慢慢习得各种社会功能。